搜狐科技訊
5月17日,全新升級的“2022搜狐科技峰會”盛大開幕,嘉賓規格創歷屆之最,活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實現重大突破。
國科嘉和董事長、管理合伙人王戈作為嘉賓,帶來了題為《以技術資本助力中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演講。
王戈表示,從基礎研究階段到應用研發階段,從產品化再到市場整個的增長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換而言之,這里要不斷地冒大量了風險,這叫作“死亡之谷”。技術資本在“死亡之谷”里如何形成助力和填坑,這是其主要使命。
目前,以技術資本作為硬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目前正在走向舞臺的中央。王戈稱,技術資本的優勢在于技術資源的匯合和整合能力,對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和產業的理解。技術資本了解技術轉化過程的痛點,而且加以解決,技術資本還能賦能體系的投后管理建設,對行業和產業的認知能力也更強。
目前,半導體、人工智能、5G、網絡與數字安全、量子通訊、綠色低碳正是國家戰略中的重點推進方向。
王戈表示,國科嘉和將會和社會各界一道呼吁更長久的有耐心的資本,成就以企業創新為核心,促進整個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做貢獻。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天跟大家簡單報告分享和交流一下,我們關于硬科技投資,特別是技術資本如何在目前發揮進一步的作用。
我的交流分四個主題,一是關于雙循環和目前的必要性,二是說一下科技創新在“十四五”規劃中簡單的路線圖。三是重點強調一下或者簡單交流一下,隨著整個市場的演進,到目前為止,技術資本如何進行助力。四是從簡單的角度,看一下未來5年到10年幾個主要的技術路徑。
從雙循環開始講起。當前整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虛實結合非常重要,最核心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及全球面臨的不斷動蕩和新的格局的重組,中國在這方面如何進一步加強,使我們產業轉型升級,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技創新毫無疑問為雙循環提供了基礎設施以及前進的動力,是我們向前發展的發動機。如何構建進一步面向未來10年發展的驅動力,毫無疑問,硬科技起著核心和支撐性的作用?!笆奈濉币巹澊蠹叶家呀浐芮宄?,可以看到中國的科技實力也是在不斷積累,從量變逐漸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也取得了很多歷史性的成就。像中國科學院主導的量子計算、超導、空間站、FAST等等,不管是作為大科學裝置,還是作為階段性成果,整體來講,我們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了很多貢獻。
作為科技投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效率,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上面是國家科技經費的逐漸攀升,研發經費也逐漸接近和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從這個角度,大家也可以看到人我們的均GDP從某種效率上來講也是全社會的投入產出比。改革開放40年奠定了一定的科技基礎,一方面我們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與全球最高的科技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在“十四五”繼續投入的關鍵。
這是科學院和行業研究未來10年重要的科研方向,這一點可以通過大數據和很多加權看到政府在這方面預算的投入。從愿景來講,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加便捷,工作更加智慧,健康更加自主,交流更加廣泛在,安全更加得到信任。不同的應用場景,從科技的角度來講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和推動。
新一代技術革命,從發展趨勢來講,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要進行雙向融合。不管是從技術側,還是從實體側,還是從數據、算力、算法以及現在的應用場景,都有深度融合的必要。我想這也是新一代技術革命大的發展趨勢。
我們的“十四五”規劃和目標,在新型舉國體制下,科技目標“十四五”規劃創新能力要得到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增長7%以上,而且要超過“十三五”規劃,到2035年的目標科技實力要大幅躍升,關鍵的核心技術形成重大突破,這是我們已經立下的目標。盡管我們研發經費和去年的投入已經接近2萬億,全社會的科研投入已經2萬億了,但是也要看到差距。我們在基礎設施和技術科研方面投入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補課填坑的過程。換言之,基礎研究在我們國家科技和全球布局中要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也是我們現在要看到的一件事情。
從統計和行業研究來看,作為科學院非常典型的硬科技基金,舉國在攻克的“卡脖子”工程,一方面我們拿出“兩彈一星”的精神,另一方面我們歸納梳理了35個關鍵項,比如光刻機(上個月剛剛在中低端可以有所突破)、芯片、CPU、操作系統,剛才講到的鴻蒙,這一系列都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核心要解決的關鍵點。從科學院研發機構一直到技術力量,都非常關注在這幾個賽道上全線的布局,真正賦能和助力科技創新型企業解決未來10年國家整體的轉型升級問題。
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看到的一些點。前面有很多技術專家的分享和演講,我以前也是搞技術的,干了十幾年,從投資角度來看,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任何技術力量,人類社會、技術資本在目前社會生態沒有發生重大轉變之前,最后毫無疑問都是要來算賬的,比如微軟、搜狐有一定的市值,這代表社會的投資人、代表資本市場對這件事的一個估值和看法,除非變成另外一個游戲規則。
在過去資本市場的變遷中,1917年的100年前的市值是鋼鐵、石油,逐漸經過大量的演進,到目前已經全部是新型的科技公司,每10年、每10年在不斷進行迭代。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中美資本市場的比較,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在幾個周期和循環中,差不多在幾個細分賽道和跑道大概都差10年到15年曲線的波動。我們現在市值最高的是貴州茅臺,銀行業、人壽等等還聚在高市值中,還有寧德時代,也是一條向上的曲線??傮w而言,總體總量,美國三巨頭之和是中國前面市值最大20家公司的5倍,坦率地講,差距是很大的。更多的不是規模的差異,而是結構性差異,可以看到未來10年我們在里面重大的機會。一方面解決“卡脖子”工程,另一方面從資本,特別是科技類資本助力的角度來講,未來10年整個脈絡應該是什么樣的脈絡。從周期性來講,很多成熟資本市場的現狀就是我們的未來,這是毫無疑問是具備巨大參考系的。
回到我們想說的正題。作為技術資本,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是怎么提供發動機和引擎的?國家的科技投入,像大院大所、各個研究型大學,典型的是中國科學院,獲得了很多國家的預算,橫向的經費、縱向的經費。作為技術的原創策源地,我們要進行成果轉移轉化,其實成果轉移轉化是個全世界的難題,這并不是中國的難題或者只是中國的難題。美國80年代開發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落地,美國到目前為止,成果轉移轉化率雖然有不同的口徑,但是大體在11%到12%左右,中國是美國的一半。這是我們目前的現狀,原因是需要整個生態圈體系的建設,并不是哪一個點。
從基礎研究階段到應用研發階段到產品化到市場整個的增長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換而言之,這里面要不斷地冒大量了風險,我們叫“死亡之谷”。技術資本在“死亡之谷”里如何形成助力和填坑,這是我們主要的使命,也是國家創新生態圈不可或缺的很主要的一個環節。這是我們技術資本要去做的事情。
從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到技術資本演化的路徑,市面上有各方面的投資人。跟大家報告一下,中國目前全行業的情況,全行業主管單位是中國證監會,在中國證監會體系監管和領導之下,中國目前管理的基金有11萬支,規模接近20萬億。20萬億中,去掉陽光私募,去掉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大概在7萬億到8萬億,聚焦在中早期技術賦能的大概1萬億到12000億之間。
在這個框架下,市場又分為三大類。一類稱之為產業資本,一類是金融資本,一類是典型的技術資本,同時它又在不斷細分分解演化,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以成熟國家美國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產業資本就形成了很大的發展趨勢。當時美國東西的鐵路建設,托拉斯的出現,鋼鐵的聯合體,接著并購、垃圾債券,這是產業資本蓬勃發展的一個方向。隨后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資本的崛起,不僅對產業、行業、公司有很大的影響,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和控制了美國整體社會的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最近這20年又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量的投資是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以特斯拉、以各種高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技術資本的聚集,這跟美國過去20年、30年,乃至100年的情況又不一樣。技術資本從21世紀的中期到今天,形成了美國今天驅動技術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以技術資本作為硬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目前正在走向舞臺的中央??v觀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在這個行業經歷25年之后,也越來越進行了很多的細分。產業資本比較典型的像華為的哈勃投資,這就是典型的產業資本,還有小米產業資本。金融資本比如摩根史丹利、比如招商國際。技術資本像典型的像國科嘉和,是典型的以技術見長的技術資本。它的很大特長和特性是技術資源的匯合和整合能力,對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和產業的理解,了解技術轉化過程的痛點,而且加以解決,技術賦能體系的投后管理建設,以及對行業和產業的認知能力。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技術資本很大的特點。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我們也是作為技術和科研成果轉化的策源地,目前面臨新的形勢、新的征程和新的要求中,逐漸地發揮我們重要的作用,真正扮演好國家隊的角色,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舉幾個例子,比如國科嘉和到目前為止已經11年的歷史,成長于科學院,背靠科學院,作為典型的硬科技基金到現在已經十多年的歷史。我們管著10支基金,規模在幾百億人民幣的水平。我們走的幾個線路是非常典型的三種線路。
比如國科量子,它是做量子通訊網絡的以及提供網絡服務?;A原理轉化這條主線,量子通訊要往前倒得倒到120年前馬克斯·普朗克,直到今天我們真正用于大規模的實踐已經100多年了。再看第二條線路,技術線路的轉化,一個典型的投資像中科海納,都是源于物理所。寧德時代和中科海納是兩個不同的路徑,一個是鋰離子電池的路徑,另外一個是純鈉離子電池的路徑。鈉離子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是用于儲能和其它的低速工況,是非常合適的,中科海納是一個很主要的路徑,也得到資本大量的追捧,不斷加速它的產業化過程。像中科匯拓(音)、青島匯拓是應用場景的轉換,自動駕駛和無人礦山在限制條件下的無人駕駛,是一個很好的場景轉換。這三類都是非常典型的技術資本看事情的邏輯。
最后從技術資本的角度來看看新興產業大的投資,以國科嘉和基金為代表的技術類資本是怎么看待未來10年大的產業和跑道機會的。做一個總結,以全國為統領,直面全球的變局,加速戰略新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和生物經濟幾個大的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領域中,“十三五”是怎么規劃的,“十四五”是怎么規劃的,從市場容量和整體的演進路徑,我簡單談幾個要點。
第一,半導體。我們要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得相信作為工業基礎的原材料,半導體要繼續來做。從汽車電子、新能源、物聯網、工業4.0到通訊、到5G手機。我們更要看的是基礎設施,形成生態基礎的支撐點以及支撐的力度,這是從半導體下面來看的事情。
第二,人工智能,現在從“AI+”已經邁向“+AI”的時代,不管是幾位嘉賓的發言,還是幾位領導高屋建瓴的論述也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如何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最核心的就是場景,如何結合場景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這是下一步真正的問題。
第三,5G,以流量為底座賦能千行百業,重構投資機遇。從前端的上游到底下的中游到下面的下游,結合場景應用也會越來越深。
第四,新能源。整體高速增長,鈉離子電池和氫能源方興未艾。從未來的角度來講,動力一定是多樣化的,并不是哪一個技術來進行獨到專行和形成壟斷,還是要結合具體應用。
第五,網絡和數字安全,特別是從數字經濟保駕護航的角度來講,毫無疑問也是國家的必由之路,戰略機遇期窗口也是非常的明顯,從底層的操作系統到應用層到中間件,還有我們很多可以去看的東西。
第六,量子通訊,實力和技術路線的雙對抗。兩個星期以前,美國剛剛發表了一篇關于量子和量子計算的投資手冊,類似于上上屆政府管關于3D的論述。我想在不遠的將來,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和量子測量會掀起新一波的浪潮。如何結合具體的應用,我想會得到進一步長足的發展。
第七,綠色低碳,在“雙碳”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加強轉型。新材料,后續在生物技術和前沿科技中,眼前應付的是疫情,但長遠是人民的生命健康,這也有很多我們要做的事情。數字化醫療如何進行精準醫療,新冠疫情下也催生了更多的機遇。醫療器械大規模的應用和普惠如何更好地解決中國健康體系和健康生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特別是國產這波大的趨勢,國產的醫療器械會形成很多戰略上的機遇期。創新也是一樣的情況,創新現在有很多的泡沫,我們在行業內經常說靶點都不夠用了。
綜合上述,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典型的技術投資,國科嘉和會和社會各界一道呼吁更長久的有耐心的資本,成就以企業創新為核心,促進整個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新的貢獻,謝謝大家!
科研人員 公眾號
科研界
即時工作、學習、生活的
資訊平臺
最重要的不漏
給您精中選優
關注公眾號
即時獲知最新信息??????????
Copyright ?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Network.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科技與投資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翠微中里14號樓,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路21號院
ICP備案號:京ICP備150221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