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快速占領市場,互聯網企業以各種手段搶流量,通過價格補貼為實質的“燒錢”做法來追求贏者通吃的做法屢見不鮮。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對此表示,平臺企業應該有道德底線,而資本與投行應該選擇做“正確的事”。"各類風險投資基金,包括天使基金在內的投資者,幫助了新興企業起步、成長;但同時也有可能助長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周小川在9月1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數字經濟課題研討會"上表示。
周小川表示,數字經濟向關于壟斷問題的經濟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經濟學看來, 壟斷的來源和動機—是規模經濟效應,即大規模量產會大幅降低單位成本,但只適用于如石油化工、集成電路等部分行業;二是范圍經濟,即同時生產多種產品生產費用低于生產每種產品成本總和,但實際中也有很多盲目多元化造成公司破產的例子。
而進入數字經濟后,對于壟斷更常見的說法是"贏者通吃", 具體表現為以市場份額為主要衡量的競爭策略。周小川稱,這個現象造成哪怕做成行業第二、第三也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如果不被吃掉,你就會被吃掉。"而這跟傳統行業不同,傳統行業中大企業可以占很大的市場份額,但也仍然有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各自有相應的客戶群體。
周小川認為,數字經濟中,其實只有個別領域具有"贏者通吃"的特點,例如社交網絡,另外搜索引擎也有部分"贏者通吃"的特性,但大部分領域其實并沒有"贏者通吃"的特性。但由于這個競爭策略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因此相應的投行和VC、PE也會認為,如果一個企業能做到贏者通吃,才是好的投資標的。"這些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商業戰略的新思路。"
因此,在以流量為主要根據的競爭格局中,幾平每家企業都有動力用各種手段成為最大的贏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燒錢"來進行價格補貼。"燒"的錢,一方面來自集團內部的利潤轉移,但更多的來自投資者,即各類投行和風險投資基金。
資本的助攻,對形成瘋狂追逐流量的畸形競爭生態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周小川稱,QE條件下市場流動性充裕,而投資者任由所投企業大筆"燒錢",以大量的價格補貼、扭曲的成本參與競爭,造成了頗為巨大的社會浪費,比如共享單車;包括任意刷流量、買流量,甚至走向不當游說,也助長了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們要注重研究不當競爭或者壟斷的來源和動機,在新形勢下的理論基礎,和導致目前在行為實踐和政策上的挑戰。"
周小川認為,如果將"以真實成本參與競爭"的原則引入目前的政策體系, 可能對整個競爭格局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例如可能會拖長競爭格局形成的時間——"贏者通吃"的格局可能只需要一兩年形成,而真實成本下的競爭格局可能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周小川也指出,在引導市場走向公平競爭方面,目前各方面做得都還不夠。從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平臺公司到資本,還有很多需要研究與改進的地方,"平臺應該有道德底線,而投行和資本不應該盲目擴張,鼓勵不當兼并,而應該盡力做正確的事","只有保證了公平競爭,我們的資源配置效率才會更高,整個社會發展的福利才會更大、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