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2022年“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以下簡稱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在法國巴黎頒發。中國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憑借在社會和情緒神經科學方面的重大發現,成為今年該獎項亞太地區獲獎人。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合設立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每年評選5位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杰出女科學家,表彰她們通過開創性工作為解決重要科學問題所作的貢獻,并為其科研事業提供支持。該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全球范圍內獎勵科學女性的獎項。

胡海嵐是今年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該獎項全球最年輕的獲獎人之一。她是第七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此前6位獲獎人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海嵐致力于研究社會行為和情緒的神經編碼和調控機制,特別是在抑郁癥的基礎及轉化研究中做出了創造性、系統性的成果?!半m然腦神經的奧秘一直是‘未解之謎’,但相信終有一天,基于對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經機制的理解與認知,人類能創建解決方案,讓精神疾病的患者擺脫痛苦?!焙乖陬C獎儀式上說。

在她的童年,受到故事和電影的啟發,幼小的胡海嵐曾告訴父親,長大想成為一名作家或科學家。在她看來,這兩個都是光榮的職業。隨著學習的深入,胡海嵐的數學和科學能力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她也順其自然地開啟了她的科學家之路。在父母的支持和師長的鼓勵栽培之下,胡海嵐培養了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而這些都是她科學家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

在大學學習生物化學期間,胡海嵐被史蒂夫·庫夫勒和約翰·尼科爾斯合著的《神經生物學——從神經元到腦》一書所深深吸引,決定選擇腦科學作為將來的主攻方向。同時,她也對課堂上的實驗著迷,她回憶道,“看見大腦發出的電脈沖是可以被記錄,脈沖的功能是可以被探知的那一刻,是我科學生涯中啟蒙的那一刻?!?/p>

胡海嵐教授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學習后,回到中國開始了她的獨立研究生涯。2015年,她就憑借取得的研究成果榮獲了由歐萊雅中國、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設立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該獎項也是“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在中國的延伸。中國在科學領域取得的進步及在某些領域的領軍地位令她備受鼓舞,而她也希望榜樣的力量能激勵下一代科學家茁壯成長。她很感謝自己的榜樣,她的博士和博士后導師、神經發育學家科里·古德曼(Corey Goodman)和神經生理學家羅伯特·馬林諾(Roberto Malinow)。

她也鼓勵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女性要學會無視媒體對于女科學家的“物化”。在她看來,這種“物化”掩蓋了女科學家的成就,“重視你的科學研究并從科學成就本身去獲得自尊,這很重要!”胡海嵐說,“你永遠不知道三個月后什么會成為媒體的‘新寵’,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科學世界中永遠有切實可信的‘真理’。所以,如果你熱愛科學,那就勇敢成為一名科學家!”
來源/中國婦女報綜合中國科學報(記者:張雙虎 黃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