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鋒
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近日表示,正在此建設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據中國農業大學模式動物重大設施建設辦公室主任張樹川介紹,該項目建安工程進入收尾階段,目前加緊進行多專業設備單點和聯動調試,同時一體化推進規劃、消防、節能、抗震及檔案等住建部門的專項驗收,為教育部驗收做好準備,確保為科學工藝打下基礎。目前,部分科研儀器設備陸續到位,預計今年10月份部分進入試運行。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項目又被稱為“天蓬工程”,于2019年8月在河北省涿州市啟動建設,是國家“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該項目由教育部、中科院分別作為主管部門,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別承建豬和靈長類設施。
據悉,隨著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研究的迅猛發展,各種實驗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正經歷著劇變。模式動物的表型性狀的精確測定和度量是解析生命規律、研究疾病調控方式的關鍵環節和亟待突破的重要瓶頸。豬無論從組織器官形態、生理調控方式、行為模式及遺傳調控機制等多個方面均與人類十分相近,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模型。豬作為大型模式動物是研究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的重要參考和活體樣本,是突破現有模式動物研究瓶頸的新途徑。
張樹川介紹,本項目將支撐豬作為模式動物在人類疾病模型、器官移植、藥物評價、分子育種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科研人員已獲得了動脈粥樣硬化、多囊腎、先天性心肌肥厚等人類疾病模型豬,研發了解決基因組選擇育種中低深度測序全基因組基因分型技術,將在設施深入開展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疾病機制解析、異種器官創制、種質資源創新等研究。
張樹川表示,圍繞豬開展表型和遺傳分析,對解答人類生命科學重大問題,保障人類健康和肉類食品供給,促進生物高技術發展和轉化醫學研究等意義重大,必將對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發揮重大支撐作用。
據介紹,該項目總占地127畝,總建筑面積29982平方米,主要建設模式動物生產與培育系統、表型分析系統、遺傳分析系統及信息處理與智能自動化管控系統等四個實驗系統,及相關輔助設施和土建工程。主要建筑包括建設遺傳實驗樓、豬表型及實驗樓、繁育動物房、隔離檢疫房、動力站房、污水處理站、水泵房等。
設施建成后,將年獲得新基因或明確功能20-40個;年制備遺傳修飾動物模型10種以上;年實現不少于20個候選藥物的效、毒、理等相關評價;年篩選出優異育種資源10-20份;年申請及授權的專利50-70個,將建立我國在國際上模式動物表型和遺傳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推動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并服務于高校、科研機構、醫藥機構和企業的整體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