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未來產業,是建立數字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督K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要前瞻性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當前,未來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發展潛力巨大,將會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全局帶動引領作用。
深化對未來產業的研判認識,是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的前提和基礎。未來產業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而形成的產業,是面向未來并決定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實力的前瞻性產業,是會帶來重大產業變革的產業。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發展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一是以突破性、顛覆性技術驅動未來產業發展。顛覆性技術的出現將極大地推動未來產業從孕育到成長、大規模產業化的發展。未來產業的成熟和發展又會催生出新一代的顛覆性技術。如電池技術催生了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顛覆,靶向藥物、基因療法等精準醫療技術對傳統醫藥的替代。二是技術與產業、產業與產業之間呈現跨界融合性。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在產業、在場景中的應用將成為常態,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業態和新產業,使得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未來產業將呈現“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三是具有爆發性和高成長性。未來產業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發展需求極大,一旦突破產業化邊緣的技術,將占據廣闊的市場空間,呈現爆發式增長,進而形成引領發展的主導產業甚至支柱產業。四是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由于未來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帶來產業布局的風險性,技術路線的選擇錯誤、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失敗都可能面臨資金流失、人力成本沉沒、喪失產業發展競爭優勢、危及國家戰略安全等高風險。順應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特點,結合當前江蘇發展的實際,必須科學謀劃、系統發力,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主動權。
強化頂層設計,開展未來產業的戰略研究。一是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的研究,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借鑒國外經驗模式,組建省級層面未來產業研究機構,加強創新鏈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優化組織機制和運行模式,建立試錯包容的發展環境,構建從實驗室科學發現到轉化為產業領域實際應用的完整路徑。依托有實力的智庫機構開展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演進規律、制度設計方面的研究。二是開展未來產業技術預測。制定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按照技術發展的生命周期理論,重點監測處于前沿理論研究的熱點技術、處于關鍵研發階段的熱點技術以及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前沿技術。高度關注高德納等權威咨詢機構發布的前沿熱點技術,與現有資源基礎進行匹配,重點挖掘發現處于產業化邊緣的關鍵技術。
強化分層分級,在產業培育上立足優勢、聚焦重點。一是結合江蘇產業發展優勢,做大做強新興數字產業。充分發揮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軟件等優勢基礎產業,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二是重點培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總部型、旗艦型企業,支持平臺經濟頭部企業在江蘇設立全國性總部、區域運營中心。構建硬件、軟件、平臺、服務的產業生態系統,鼓勵創新型領軍企業牽頭構建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創新聯合體。三是聚焦重點,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根據國家在未來產業方面的發展規劃,立足江蘇已有的未來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前瞻布局未來網絡、量子信息、基因技術、類腦智能等有基礎、有引領作用的未來產業領域,積極承接國家重大項目,布局一批省內前沿性、探索性項目,盡快實現技術突破,搶占產業發展先機。
強化基礎研究,推動原始創新、顛覆式創新。一是打破學科壁壘,加強融合創新,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圍繞重點發展的數字經濟未來產業領域對照梳理高校優勢學科清單,鼓勵支持重點學科聚焦重點產業開展基礎研究,提出新理論、新方法,超前謀劃產業發展路線。二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瞄準產業實際需求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探索企業家“掛帥”方式實施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鼓勵和引導創新型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以應用為導向的重大基礎研究平臺。三是以重大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堅持從未來產業發展實踐中凝練共性理論和重大科學問題,布局若干能夠引領產業變革的原創性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解決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強化技術攻關,借助數字經濟新模式加大“卡脖子”技術突破。一是提升數字經濟與重點產業融合效應,設立數字經濟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以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為牽引,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超前部署“制高點”技術,著力開發“殺手锏”技術。推進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方法在“卡脖子”技術各種場景上的應用,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法加快“卡脖子”技術的開發。二是鼓勵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通過重大項目機制引導我省規模較大、自主研發實力強勁的數字經濟領軍型企業與制造業“卡脖子”技術企業合作研發,探索業務融合及行業應用創新的合作研發。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手段改變原有技術的研發模式,產生顛覆性變革,縮短研發流程和周期,加快研發進程。
強化需求牽引,通過應用場景培育打造未來產業。一是加大應用場景的培育,瞄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民生需求領域,以需求導向培育未來場景,構建多領域交叉融合、多維度的場景應用體系,培育跨界應用。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創造條件,搭建從研發到中試到場景應用的產業中試平臺,推進技術在應用場景中的驗證,加速市場化進程。二是探索建立基于場景應用的科技攻關機制。圍繞數字經濟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組織設立場景應用專項項目,搭建應用場景試驗場,深化“任務定榜、掛帥揭榜”“前沿引榜、團隊揭榜”等“揭榜掛帥”新機制。三是加大應用場景的示范試點。依托高新區、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等有基礎的產業集聚區,在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智慧園區建設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強化風險防范,建立未來產業風險防范預警機制。建立部省聯動、省地聯動、部門聯動的監測網絡,開展安全風險評估,針對威脅未來產業發展的事件開展安全審查,提前做出預案。建立未來產業的科技倫理風險監測預警機制,依托省級智庫單位密切跟蹤未來產業技術發展前沿動態,加強研判科技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提出應對措施。省級工信、發改、科技等部門應建立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組織開展新興技術研發與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倫理風險、技術安全風險等評估,引導和規范新興技術研發與應用。
來源:《群眾》2022年第8期
作者:劉 媛(作者單位: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